×

首页 > 经济师 >内容

态度与行为

2018-7-9     来源:环球网校

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阿尔波特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克里赫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合,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

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形成:

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各有侧重点,相互补充。

1、学习理论

2、诱因理论

3、认知一致性理论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环球网校分享的初级人力资源考点预习:态度与行为)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2)时间因素:

(3)自我意识:

(4)态度强度:

(5)态度的可接近性

态度改变的理论:

与研究态度形成相比,研究态度改变的意义更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对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现实意义。

(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

(2)增加认知;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4)减少选择感;

(5)改变行为。

说服与态度的改变:(环球网校分享的初级人力资源考点预习:态度与行为)

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说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乐考网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本站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